close

  第一次聽到龐貝這個名字,是在我還很迷還珠格格的時候。你可能會想,一個羅馬一個清朝,八竿子打不著的朝代怎麼會有連結?沒錯,就是有連結,不過只存在我那顆與別人不同頻率的腦袋裡。

  當時這部電視連續劇超紅,我也跟著一頭栽入相關週邊的的收藏,因此那時候買了一本有演員專訪的皇冠,已經忘記是第幾期,其中有一篇極短篇,因為篇幅短,節奏明快,但仍不脫離愛情,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自此,龐貝這個名詞就在我腦裡扎根了。

  那個故事我只依稀記得,是一對戀人,在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男方跟女方在一陣混亂中相會,做最後一次的身體巡禮(聽不懂我在講什麼的人不要問我,請保持純潔心靈),兩人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被火山灰掩埋。

  一千多年過去了,在龐貝古城的遺跡開挖中,工程師挖出了這一對戀人,而他們兩人即使時間的流逝,萬物的變化,兩人還是緊緊相依。

  這是我跟龐貝的第一次邂逅,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火山力量的強大,加上之後電影的催化,讓我那一陣子都對火山抱著害怕的心情,一直想著大屯山、陽明山會不會爆發之類的問題。

  讓我們把眼睛再放到這本書上,翻開書本,從故事的開始就充滿了創意,本書的章節名稱設計頗具巧思,每一個段落的開頭,標明了羅馬當時使用的時間,讓人滿容易進入情景,雖然沒把單字背下來,但是這招用在對羅馬完全沒有研究的我來說,就足以把我騙進那個世界了。(身為讀者是幸福的,單純的掃過專有名詞,感受不同的文化,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特權。)

  這本書的世界觀描寫的很詳細,不只科技從當時的書籍引經據典(正不正確我不知道),連描寫事物都大量使用羅馬神話的典故,如果時間的標示你還沒什麼感覺的話,對文字敏感的人,相信一定能從作者對事物描寫的這部分,得到古羅馬一遊的樂趣。

  對於龐貝,大家都知道在這次的火山爆發後,龐貝這個城市就這樣被埋葬了,當結局不可避免,龐貝的毀滅已經註定,使得章節開頭的設計,具備了倒數效果,每翻開一頁,就更逼近維蘇威火山爆發的時刻,這樣的設計真的是讓人期待結局所能帶給讀者的驚奇,恨不得把這本書一下就看完。

  對這本書的設計我有一個感想,副標天譴之城,如果當成書名,也是恰如其分,不會有偏離書中意旨的情況。龐貝這個故事讓我想到,古代的巴比倫,建造通天塔觸怒了當時的神,而降下災禍(另有一說是世界上不同語言的起源),被自然力量摧毀的龐貝城,在作者的筆下所營造的,那種人對自然的輕視,有了權力、有了金錢,為了表彰自己的地位,作出許許多多違背自然法則的事情,而後得到反撲,這些部分讓我感覺到非常切題。

  其中最讓我覺得已經違背常理的是奴隸的待遇,知道羅馬的時候就有男寵這樣的角色,也知道從以前開始,世界各地對待奴隸的手段都大同小異,無非是當成自有財產徹底支配,因此有安普萊這種迎合主人得到自由人身分的,也有人是起義反抗,從一開始的奴隸懲罰行為,讓我覺得這個故事其實是奴隸血淚史,他們幾乎都沒什麼台詞,但卻任勞任怨,即使在他們所認為的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仍然服從著主人的命令,直到最後一刻,但當他們開始為了自己的生命而選擇第一次違背主人的命令,但卻已經沒有機會了。

  這本書其實重點都放在羅馬奴隸的真實生活,從這個角度切入,對這本書會有更深的感觸。

  (以下有提到部分劇情,可能會破壞閱讀樂趣,請慎入。)

  相較之下,安普萊這個角色,曾為奴隸,後為自由人,他很幸運,但是許多的行為,卻又重複扮演了當時他為奴時的主人角色。能說他錯嗎?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氣的牙癢癢,但是轉念一想,他的諸多行為是誰先給的典範,從這個角度一看,又覺得他是可憐的角色,身為奴隸有許多身不由己,這個經驗影響到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一切的一切,只能指向一個固定的對象,就是最根本的階級制度。

  從這本小說可以看出來在當代的奴隸實際生活情況,書中也曾提到斯巴達克奴隸反叛事件,累積的憤怒到達一定的程度,使他們團結一致,但是經過完美設計的階級制度,早已深植人心,只能造成局部的騷動,沒有辦法造成全面性的影響,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結黨又受到很多的社會限制,斯巴達克奴隸反叛事件是他們追求自由的象徵,但也是羅馬對於社會基層殘忍的活生生表現。

  這樣的環境之下,安普萊的行為變的一切合理,不想當奴隸,只能努力迎合主人,眼前所聞所見皆以先前主人為模範,而後身分有了改變,從奴隸變成了自由人,為了發洩自己的不平衡,甚至行事更勝於藍。充滿著不安全感的安普萊,緊抓著權力、緊抓著金錢,以自己的方式報復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種種遭遇,讓我覺得他真的是一個可悲又可憐的角色。

  再來說說艾提利這個角色,我覺得他在這本小說中,根本就是像是龍槍裡坦尼斯的存在(他是龍槍傳奇這系列的完美型主角,但是大家目光都只放在他那群各各都帶有一些缺陷且十分有個性的夥伴,例如許多人最感興趣的雷斯林,人太完美也是一種錯誤嗎XD),換個講法,就是電影裡面扛著攝影機的那個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也是支持故事進行的重要角色,但是故事後段的老普林尼、安普萊、以及一干有著噁心癖好還自以為多尊貴的中年歐吉桑們實在太搶戲了,相較之下只背負著亡妻陰影的水利師,如果不是無時無刻都出現在故事中,實在是很容易讓人忘了他的存在。

  在這本書裡,就我看起來,他扮演的其實是安普萊的對照組,也是扮演著一般羅馬百姓的眼睛,從公民的角度看事情。一切從這個階級所缺少的角度,皆由這個角色來補足。總之,艾提利讓人感覺有多好,安普萊就讓人感覺有多反感。

  水利師、老普林尼代表了羅馬的文明面,從令人驚歎的水利系統到當代廣闊的知識,他們兩位的出現,在紙上建立了一個羅馬,每翻開一頁都不禁對當時科技之高感到驚訝。但也更對奴隸們的遭遇感到揪心,讓我不禁想,如果龐貝這本書中的正派角色沒這麼的完美的話,就不會對書中的奴隸的遭遇這麼感到不平了。

  對於火山爆發這一段,如果沒有老普林尼的紀錄,我想會相形失色很多,在一切事物都將摧毀的壓力下,只有他始終能維持客觀,詳實的紀錄一個又一個的現象,他對當代學識之淵博,以及那種對新知追根究底的精神,雖然身體已經不能帶兵打仗,但是仍然深入這個自然戰場,紀錄著火山現象直到最後一刻,值得尊敬。

  雖然他淡出了權力核心,因健康關係,慢慢不被皇帝重視,但是他轉化這份失落成為追求知識的動力;跟到最後一刻仍然無法放棄自己地產王國的安普萊相比,兩人的結局都是死亡,但之間的異同真的是令人無限感嘆,讓我實在很想問,死亡都將到來,金錢與權力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事情總是一體兩面,光明燦爛的背後,總是堆積了許多不為人知的陰暗腐敗,本書又讓我經歷了一次人性的現實。是我人生經驗嚴重欠缺的東西。闔上書的那一刻,除了見識火山的力量,但是更多的是不敢小覷人的慾望......


  [後記]

  聽說本書要拍成電影,我想一定會對維蘇威火山爆發的那段與艾提利與葛麗亞的關係大作文章。另外因為水利師對亡妻的移情,讓他注意到葛麗亞,我在看小說的時候實在是對這樣的邏輯感到一頭霧水,男性作家來寫感情戲,總是會從奇怪的角度切入,這我實在是無法理解(搖頭)。

  我在準備多益的時候真的很想好好的罵罵自己,為什麼給自己沒事找事作,在看龐貝的時候,剛好就是我唸書唸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即使看完龐貝,還是完全沒有時間寫心得,所以先擠出我最有感想的一段,今天才把其餘的部分寫完。所以,本文有一半(成文於2/20 22:14),為了趕試讀心得發表期限而貼出。

  以下是當時放在安普萊那段下面的道歉文字,為了文章的完整度,移到下面:

  水利師、普林尼、人物與火山爆發的描寫......還有很多想說的,不過請容我在這個地方打住,其他的請等我多益考完再補,現在實在沒有時間仔細斟酌字句,真的是非常抱歉,等我考完有時間把這篇文章寫完。

  把這篇未完成的作品這樣匆匆推出實在令我汗顏,請各位編輯大人多包涵。

  此文為參加龐貝試讀活動而寫,如果出版官方活動網址LINK HERE,不讀會死俱樂部活動網址LINK HER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米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