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丹國家館,令人印象深刻呀,雖然不是國富民強,但是安定且單純,讓我不禁升起移民到不丹的念頭。不過,家人提醒還有高原氣候要習慣,不然,一上去就掛病號,那也沒戲唱。

  這兩年去書展,重心都不放在二館了,先求把一館看完,找到有用的參考書,再到二館。每年東立都有五折書,還有齊威、木棉花,這兩間大賺周邊財的多媒體出版社,也總是會在書展時推出周邊促銷的活動,趁此也可以撿點便宜。

  今年引起我注意的是入圍國際書展小說類的九歌出版社的花甲男孩,作者楊富閔,年紀比我小(現在也不是難事了),我簡單的翻了第一篇,發現挑戰的是本土式的寫作。

  跟我手中一個正在籌備東西的方向相同,打算找來參考。方言其實困擾了我很久,現在流通的國語,以前,並不是主角,要能夠自然的插入書中,又不顯突兀,又能符合華文地區的閱讀習慣,看來只能在語助詞上面下工夫了。

  對所生活的這一塊地方,很有感情,資料越查越發現,我生活的地方,不只一次接受文化衝擊而改頭換面,但又不想寫的很沉重,要符合我自己對通俗小說的要求,情感的部份,看來篇幅只能越縮越小了。

  我一向奉行,所學要能填飽肚子,所以在出了學校大門後不只一次發出:「如果我是歷史系的人就好。」的嘆息,但其實不是真正的後悔,而是對自己進度緩慢而感到不耐,平常要工作,有空閒時,還要找資料,我應該要多開幾個平行的process才能cover過來。

  唉,我真的是一個很笨的人,時間也不會安排,又不像楊先生一樣是專職,投入本土的語文系,不付出更多努力是不行的。

  這次書展回來,受到花甲男孩的影響,我也想寫純紀錄當代小事的短篇了,找資料的時間我發現,以前的人就是不常發表,只顧著傷春悲秋,就像曾經來過剝皮寮的章太炎,也許時間也短,來不及紀錄這裡的點點滴滴,但在我所關注的那個年代,來台北的人似乎總是不開心,沒有人關心已經定居在這裡的一般百姓生活如何。至少,我還可以保留一些現在,我所生活的地方的軌跡。

  其實也可以隨便寫寫,比通俗更通俗,只不過是恢復成一般言小的格局而已,可是資料查著查著就發現,我不甘心就讓這些事情就這樣繼續被忽視。什麼首善之都,其實,從以前到現在,沒人真正的看到這塊土地上居住的人的想法,現在,雖然被許多人公認是機能良好的居住地,但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為什麼?怎麼會?都沒人關心了。

  查資料的時候,很多地方的歷史都讓我很感興趣,尤其是府城(特別是台江內海演變過程中,一般百姓的生活變化)跟鹿港兩地,但是,再查下去就是所謂的issue擴散了,先穩住一個地方吧。那兩個地方考古資料很多,相信不難找。


  [後記]

  糟糕,文章變成這樣了,看來花甲男孩帶給我的衝擊不小。

  其實本來還想說一本忘了書名,但是對自古至今臺灣所有的臺灣日常用具皆列出照片,以及解說,感到非常有興趣,不過還是算了,反正我也只記得經銷是五南文化,有緣,會再遇到這本書的。

  新年去了一趟林家花園(帶著李乾朗的台灣建築,書名我忘了),更堅定了一部份移民的生活方式應該是與對岸相同,但就是平埔這塊轉漢這塊,要特別再加以關注,對於外國人的出現,現在我也沒有那麼排斥了。一切順其自然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米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